2019诺贝尔奖热潮渐行渐远,但就在最近,随着“中国人为诺贝尔奖交了多少智商税?”等网文火热,关于诺奖得主来华“进洞”“捞金”的争议在舆论场持续发酵。
在“意识形态经济”的背景下,外国诺奖得主越来越受青睐。邀请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建立工作站或实验室,成为企业顾问或凯发天生赢家的合作伙伴。他们在国内参加一次活动的报酬可以达到上百万元。其中,很多活动与科学无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也经常被观众吐槽。
诺奖得主访华无疑是中国社会开放度和内外交流氛围不断提升的注脚,也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的反馈信号。
对于那些诺奖得主来说,正常的学术交流和露面也是“靠本事赚钱”。不仅在中国市场,在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会受到明星的欢迎。即使在德国等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演讲的最低费用也是5万欧元。
目前网络舆论反映的诺奖得主收“智商税”,其实是针对个别获奖者的。
以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为例。这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于2019年8月21日开始担任某微信商业品牌的科学顾问。微信事业群主营业务包括丰胸、减脂、私处护理、护肤补水、纳米美容仪、水枪、减肥茶、冻龄胶原蛋白等等,宣称品牌可以生产女性想要的任何东西。
这种开挂点穴走法并不是孤例。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雷格·梅洛在获奖后的12年间10次访华。2018年11月14日,还是“保健品传销帝国”天狮集团的平台。
不仅去穴位,有的还搞学术注水。他们在中国担任多个职位,并设立了多个工作站。有些县级医院甚至还有“诺贝尔奖工作室”,这甚至很可笑。学术自然不可能从事这样的“工作站”,无非成了地方政绩,成了资本市场的“泡沫”。
针灸多了,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变成另一个廉价的“明星”。
对于商家来说,有时就是要求诺奖得主为自己的品牌代言,做顾问甚至代言,以利用诺奖权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但是诺奖得主研究的领域太细了,让他们成为跨界平台的效果有时候是叛逆的。
如果只是想得到一个昂贵的卖点和噱头,不惜配合拉诺奖得主的表演。在“你爱我”的双赢交易背后,你也在透支着自己的声誉——割消费者的韭菜确实爽了一阵子,但可以花的时间长,收获的更多,人们会识破其中的套路。
现在网上有质疑的声音,媒体也开始了一些诺奖得主的“其他赚钱方式”,这本身就说明国人越来越清醒地看待诺奖得主的平台。这也将是把诺奖得主拉回“思想交流”轨道的重要拉力。
所以无论是诺奖得主还是很多企业,也应该看到大众在这个问题上越来越理性,理性发展“思想经济”,更加爱惜羽毛。